第八百七十八章 報刊的春天
墨唐 by 將臣壹怒
2019-11-13 18:30
“給我來壹套諸子百家的郵票!”
“我也要壹套!”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長安東城門驛站旁,幾乎擠滿了前來求購郵票的市民,第壹代諸子百家郵票停產的消息傳來之後,長安郵票市場的價格壹日三變,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前來搶購。
誰也沒有想到諸子百家系列竟然僅僅發行壹個月的時間竟然停產了,這可是第壹代的郵票,對於商業極為敏銳的長安市民和商人甚至可以篤定,這套郵票的價值定然會升值。
然而眾人卻沒有想到會如此瘋狂,這才幾天,市面上的價格竟然已經翻了五倍了,饒是如此,依舊無人出手。
“不好意思,長安驛站的諸子百家系列早已經銷售壹空,如今只有第二套天下名山系列。”壹個驛卒無奈道,原本驛站之中,依舊有不少的郵票,早已經被搶了不少,剩下的都被驛站人員分了,根本沒有多余的郵票。
“啊!賣完了!”
眾人不禁壹陣遺憾。
“不對,長安驛站賣完,壹些偏遠的驛站定然還有存貨,我這就寫信托人去買。”不少人心中壹動,悄然的開始行動。
“那給我來壹套天下名山系列。”
有門路的托人買,然而沒有門路之人,則將目光盯上了天下名山系列,天下名山系列同樣是當代大師閻立本的傑作,也是第二代的郵票,自然也有收藏價值,更重要的是,第二代郵票價格便宜,壹張僅僅壹文錢,壹套下來也花不過百文錢,性價比極高,自然適合普通的集郵愛好者。
而且就算這些郵票不升值,同樣可以拿來寄信,反正驛站承諾只要是郵票永久有效。
眾人紛紛意動,立即行動起來,全都是壹版壹版的購買郵票,不壹會,驛站就收入了大批的錢財。
“墨兄高明,壹個集郵之風竟然讓改變了驛站的困局。”驛站外,李承乾壹臉佩服道。
別看驛站通信雖然火爆,但是不過是剛剛草創,還維持驛站龐大的開支還差了壹些。然而自從諸子百家系列停產之後,原本滯銷的郵票竟然壹下之後火爆起來,順帶連第二代天下名山系列也銷量暴漲。
墨頓得意壹笑道:“驛站通信剛剛草創,非但朝堂懷疑,就連民間也只有少數人接受,想要讓驛站通信在天下盛行,唯有讓將其成為天下焦點方可。而第壹代諸子百家郵票其中的最重要的壹環。”
墨頓的靈感還是來自於後世的猴票,猴票作為後世第壹代的生肖郵票而價值暴增,而墨頓的諸子百家郵票的意義和猴票相比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。
“利益!”
李承乾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。
“不錯,如何才能短時間成為天下焦點,唯有利益方可,前朝古董,名家字畫唯有達官貴人才可以享有,集郵本就是壹種樂趣,而且是天下人人皆可參與的樂趣,若是享有這份樂趣的同時,更能獲得不菲的利益,那豈不是兩全其美。”墨頓朗聲道。
“不錯!”李承乾點頭贊同道,諸子百家系列郵票帶動的集郵之風的盛行,更是帶動驛站郵票銷量暴漲,可以說是壹箭三雕。
從此以後,眾人提到驛站,定然會說起諸子百家系列郵票,提起諸子百家系列郵票,就會想到驛站。正如後世的猴票壹般,諸子百家系列郵票將成為驛站的壹個標誌。
“福伯,往長安市面上放出壹批郵票,同時放出風聲,以每套六百文的價格,收整套諸子百家系列郵票。”墨頓吩咐道。
“六百文,那豈不是原本價格的六倍!”李承乾咂舌道。
墨頓搖頭道:“這並不是諸子百家系列郵票的真正價值,假以時日,這套郵票的價格飆升到百倍、千倍也不足為奇,就是萬倍也並非沒有可能。”
“萬倍!”李承乾不知道是該相信墨頓還是離墨頓遠壹點。
墨頓曬然壹笑,後世的猴票的面值當時乃是八分錢,到了後世最高峰單張猴票就已經報價壹萬二,整版猴票的價值更是高達壹百五十萬,雖然猴票的火爆乃是機緣巧合,但是作為第壹版郵票,再加上墨頓的刻意操作,減少諸子百家系列的發行量,就是達不到猴票的熱度亦不遠也,說能升值萬倍並不稀奇。
集郵之風不過是墨頓壹時興起罷了,甚至對於驛站的成功他也沒有絲毫的意外,驛站作為當世唯壹的通信工具,其成功可以使理所應當,後世的移不動、聯不通、信不過哪壹個不是賺的缽滿盆溢,更別說只有壹家獨大的驛站。
而真正讓墨頓看中的則是驛站對於報刊的巨大促進,有著驛站廣布天下的渠道,報刊行業將會迎來壹個真正的大爆發。
在驛站的暗中護衛下,李承乾和墨頓壹行人走進了驛站之中。
“參見太子殿下和墨侯。”驛站主事誠惶誠恐道,作為長安驛站的負責人,他可是知道自己的頂頭上司駕部郎中被太子撤職的事情。
“起來吧!妳做的不錯!”李承乾淡淡的揮手道。
“多謝太子殿下!”驛站主事擦了擦虛汗道。
“現在驛站壹次可以發行多少墨刊!”李承乾問道。
驛站主事連忙恭敬的回答道:“如今墨刊每期的發行量是八十萬份,驛站已經多做準備,至少做到了壹百萬份的運量,定然不會耽誤墨侯之事。”
每期向外發行八十萬份,每期驛站的收入那就是八百貫,壹個月三期,那就二千四百貫,壹年就是兩萬八千貫,
二人不由呼吸壹促,李承乾在意的是每年給驛站帶來的收入,而墨頓在意的是驛站對報刊的促進,爆發式增長,
“儒刊每期多少份。”墨頓突然問道,
驛站主事脫口回答道:“儒家每期份量大約三十萬貫。”
儒刊的閱讀受眾大多是知識分子,官府各級私塾學校,遠不如墨刊在民間受歡迎,驛站同樣給儒刊迎來壹個大爆發,每期三十萬貫的銷量可是儒刊之前想都不敢想的數目。
驛站改革直接促進了報刊業春天的到來。